遭狗咬女孩究竟是不是脑死亡,如何判断?

姜,一个来自杭州的女孩,是一名初中生。她两个多月前被狗咬了。她没有治疗伤口,没有看医生,没有打狂犬疫苗。

11月6日,姜晚饭后右手突然出现麻木、乏力;8日凌晨2点呕吐两次,伴有冷汗,头晕,头痛。就诊后当晚呕吐加重,伴有吐血、多汗、畏光等症状,转入急诊抢救室;9日出现呼吸困难,症状进一步加重,入院ICU治疗;13号逐渐进入昏迷状态,16号开始瞳孔放大。

47101608306719039

11月17日,医院采集唾液、脑脊液等样本进行基因检测,检测出狂犬病毒的基因序列。蒋被诊断为“狂犬病”。

杭州市萧山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通报称,“女孩蒋目前处于脑死亡状态”。但这种说法并没有得到女孩父亲的认可。

98911608306719175

医学上,如何判断脑死亡?

国内外脑死亡的判定

脑死亡是包括脑干功能在内的整个脑功能的不可逆终止。因为人体的呼吸中枢位于脑干,如果脑干功能被破坏,会直接导致呼吸功能停止。目前没有任何医学手段可以挽救病人的生命,所以脑死亡相对于心源性死亡而言,一定要更加规范可靠。

脑死亡的概念最早是由哈佛医学院的学者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的。全脑死亡被许多国家认可后,成为“脑死亡”的诊断标准。目前,已有80多个国家和地区通过了脑死亡立法,但中国大陆并未采用“脑死亡”作为死亡标准。

人类脑死亡的第一个标准是由美国哈佛医学院制定的。标准为:无自主呼吸、不可逆深度昏迷、脑电图活动消失、脑干反射消失。符合上述标准的,将在24~72小时内反复检测,结果不变的,可宣布死亡。

70331608306719405

我国脑死亡的临床诊断依据是:自主呼吸停止,深度昏迷,脑干反射完全消失。脑死亡只有在昏迷原因明确,排除其他可逆昏迷且满足上述条件的情况下才能判断。

对于器官移植,脑死亡个体的器官存活率高于心肺死亡个体的供体。因此,普及脑死亡概念,提升脑死亡判断标准,是推动器官移植的重要环节。

但很多人会把脑死亡和“植物人”混为一谈。

植物人不是用整个大脑死去的

“植物人状态”,医学上也称为持续性植物人状态(PVS),通常发生在脑损伤、溺水、脑梗塞、脑出血、脑瘤、脑中毒后,患者昏迷一个月以上,称为“暂时性植物人状态”,三个月未醒的称为“持续性植物人状态”,持续多年的称为“持续性植物人状态”

持续性植物人状态患者看似清醒,可能有不规律的睡眠和觉醒周期,可能有闭眼、睁眼、眨眼、游泳眼、凝视等无意识行为,其视觉反应可能有一定程度的保留,因为患者脑干并未严重受损,但实际上大脑已广泛受损,已失去意识,对外界刺激无反应。

28971608306719536

事实上,持续性植物状态的临床表现与脑死亡的临床表现有很大不同,临床上很容易识别。植物人虽然因大脑皮层严重损伤或突然压制而昏迷,但其脑干功能依然存在,患者仍有心跳和自主呼吸,在精心护理下仍能存活;而脑死亡没有自主呼吸,只能靠呼吸机生存,是永久性的、不可逆的脑功能丧失,无法起死回生。

杭州女生瞳孔放大,是脑干死亡的征兆。如果非要靠呼吸机生存,基本可以判断为脑死亡。

发布时间:2022-02-09 16: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