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家适老化改造生活里不再“磕磕碰碰”

根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中国65岁及以上人口有1.9亿。目前,居家养老仍是老年人的首选方式。家里没有呼叫和报警设施,厕所没有扶手,光线昏暗,老建筑没有电梯.这些都可能给家里的老人带来不便和安全隐患。如何让老人在家安全地照顾老人,成为社会越来越关注的话题。

2020年7月,民政部、财政部、全国老龄办等九部委联合发布《关于加快实施老年人居家适老化改造工程的指导意见》。为了解决老人在家容易摔倒、生活不便等问题,居家养老改造应运而生,让老人不再磕磕绊绊,有一个安全便捷的生活环境。

贴近需求:适老化改造精细化

93岁的罗女士与她的孩子和保姆住在一起。老人患有心脏病和高血压,日常生活基本能自理。但由于在家摔倒导致髋部骨折,腿部力量减弱,现在只能借助辅助器具完成日常动作。罗女士的家人说,老人平时随身带着无线传呼机,有问题会随时呼救。但老人平时晚上起床比较频繁,起床比较困难。家里环境不方便老人生活。

得知居家环境可以改造,提高居家养老的安全性和便利性,罗女士一家找到安心杨康集团孝心天使服务队,对居家养老进行改造。考虑到老人日常生活基本自理,团队建议对卫生间、淋浴区、卧室进行装修,防止跌倒。根据改造方案,团队对地面进行了防滑处理,在老人经常经过的墙壁上安装了扶手,在厕所里安装了厕所助力支架和洗澡椅,将以前的简易马桶更新为更适合老人使用的马桶座椅,还更换了老人的拐杖和传呼机。

“改造后真的方便又安全。比如我以前在屋子里走来走去,偶尔会滑倒,现在不会了;以前上完厕所起床特别费劲。现在有了助立架,借了就能起来,太方便了。”罗女士指着卧室床边的扶手说,有了它,再也不用担心翻身掉下床了,起来也更轻松了。现在她放心了,她的孩子们也放心了。

团队服务部部长蓝浩表示,抗衰老改造最重要的功能之一就是预防。对于行动不便或需要特殊照顾的老人,专业的抗衰老改造可以大大提高他们的自理能力。

政府补贴:困难老人居家安全更有保障

家住丰台区长辛店街道西凤寺社区的陈女士今年73岁。她患有许多疾病,如心脏病和风湿病。她走路不方便,生活很不方便。2019年9月,陈女士家开始适应老化,卧室的灯换成了智能灯,床边还装了一张桌子,既可以作为起床的扶手,也可以放一些生活用品;浴室配有浴椅,地板铺有防滑垫。马桶旁边安装了两个扶手,方便起身.除此之外,陈女士还添置了折叠轮椅和助行器,一系列的改变极大地改变了她的家居生活。“改造后方便多了,去卫生间洗澡也安全多了!”陈女士说,装修花了4400多元,都是政府出的钱。

陈女士家庭条件的改善,得益于北京市推进老年人居家养老的政策。2016年9月,北京市民政局和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启动了经济困难老年人的居家改造工作,内容包括助行、助浴、助洁、紧急救助、康复救助等。改造标准为每户不超过5000元。截至2021年底,已为4682户经济困难的老年人家庭进行了养老改造。

据了解,目前,全市90%以上的老人选择入住

“十四五”期间,全市将制定居家养老改造政策服务包,将经济困难老年人家庭纳入重点保障对象,实施居家养老改造,有效满足居家养老需求。同时,加快对现有社区道路设施、休闲设施、信息设施、社区服务和生活服务场所等与老年人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设施进行老化改造。加强步行系统的安全设计和空间节点的象征性设计,建设有利于各年龄段人群共同活动的健身文化设施。加强社区生态环境建设,鼓励发展老年宜居住宅和专业化养老社区。

专家建议:建立适老化改造标准体系

目前,北京拥有庞大的老年人口基数,并且正面临着快速增长的趋势。但原有的居家养老环境并不适合老年人,老龄转化相关知识的普及还有待提高。北京市投资促进服务中心副主任苏红在今年北京“两会”上提出了进一步满足居家养老需求,加快老龄化转型的建议。

苏红建议,在全市范围内全面宣传和推广居家养老。按照自愿转型的原则,60周岁以上老年人可自愿申请转型,并在辖区范围内进行广泛宣传、重点摸底、精准评估、实地走访、反馈收集等全过程跟进。通过政府补贴、企业盈利、家庭出钱的资金分担机制,实施适合老龄化的改造工作,消除老年人的各种顾虑。

同时,要建立老化改造的标准体系和工程标准化的管理体系。完善现行老化和无障碍设计的设计标准和管理办法,对材料选择和尺寸做出统一规定,将老化改造的强制性标准覆盖到室内。建立供应商和施工企业准入制度或供应商白名单,建立健全工程验收标准和管理机制,加强老化改造设施的后续维护和监管。

发布时间:2022-02-20 12:30